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,推动教育公益普法,学院创新“小先生+沉浸式体验+游戏化教学”普法模式,以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核心目标,将普法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。这个暑假,学院依托“行知学堂”,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实践课,为青少年铺就了一条从“知法”到“用法”的成长之路。

模拟法庭:让法槌声叩响童心
在合肥市迎淮社区“行知学堂”,由孩子们主演的“高空抛物模拟法庭”震撼全场。民进合肥市委会徐诚律师与院法律协会志愿者刘家俊同学带领“小先生”团队,将《民法典》条文化作沉浸式课堂:10岁的“审判长”神情肃穆,12岁的“辩护律师”引据法条,稚嫩却坚定的声音穿透法庭。“被告是否意识到一颗鸡蛋从高空坠落的冲击力?”质证环节的追问,让旁听家长不禁屏息。徐诚律师以“头顶上的安全”为喻,将侵权责任拆解成生活化案例,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悄然种下法治信仰的种子。
“原来法律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保护我们的铠甲。”课后,一名“小公诉人”的感悟,道出了这场“实践+理论”双轨普法的真谛。
多维普法:从“被动听”到“主动问”
在黄山市黟县横岗村阳光之家,碧阳派出所民警陆斌以“同桌借铅笔不还算侵占吗?”等趣味问题切入,将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讲成“生活故事会”;在阜阳市口孜镇王庄村“行知学堂”,志愿者“小先生们”用“校园欺凌情景卡”演绎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孩子们争相举手提问:“老师,如果遇到坏人跟踪,我可以用法律吓退他吗?”;滁州市明光龙山社区“行知学堂”首创“法律动画工坊”,将晦涩条文变成“法治奥特曼打怪兽”的冒险故事,课后甚至有孩子自发绘制“我的权利漫画手册”。
“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规则,而是孩子们口袋里的‘维权武器’”,学院法律协会指导老师谷向阳如是评价。
精品打造:普法成效再提升
当“高空抛物”成为模拟法庭的焦点,当法律条文化作动画情景剧,当“小法官”敲下人生第一记法槌……近年来,学院结合中小学生成长规律,以“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”开展普法,将法律知识与深受青少年喜爱的“游戏”相结合,深度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,创新打造推出“法治剧本杀”“少年检察官体验日”等系列精品普法课堂。课堂通过角色推理、证据链搭建等游戏化设计,让青少年在解谜中掌握法律逻辑。这种“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,一堂课辐射整个社区”的普法模式,深受青少年喜爱;在这里,每一个少年都能自信地说:“我知道法律会保护我,我也愿意守护法律的尊严。”(法律志愿者协会)